肾病名医网
试论急进性肾炎从毒论治

高志卿1,陈玉龙2,高志敏3
 

  【摘要】探讨毒邪对急进性肾炎发病及治疗的指导意义.认为毒是一类不同于一般邪气的具有强烈危害性的致病因素,具有骤发性、酷烈性、火热性、内向性、顽固性的特点,是急进性肾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毒论治急进性肾炎符合临床实际,在具体治疗方案中,围绕解毒原则,应将清热泻火、通腑泄浊、活血化瘀诸法并举,综合调理.
  【关键词】急进性肾炎;热毒;从毒论治
  【中图分类号】R277.592.3+1 【文献标识码】A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骤,临床表现酷似严重的急性.肾炎,少尿突出,甚至无尿,血尿明显,病情急剧恶化,常有迅速发生和发展的贫血与低蛋白血症,肾功能迅速恶化,并不停顿地进展,在数周至数月内进展至尿毒症.本病占肾穿刺病人中的2%~5%,我国的资料为2%;男女之比为2:1,有青年及老年2个发病高峰.近年来,毒邪致病理论在本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试探讨如下.
  1 毒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毒的本义是指毒草,《说文解字》释: "毒,厚也,害人之草".《简明中医辞典》、《实用中医词典》皆认为毒的含义有三:①病因,如蛇毒;②病症名,如丹毒;③指药物的毒性.就病因来说,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广义之毒即邪气,所谓"无毒不成邪,无邪不有毒".狭义之毒,指那些不同于六淫、疫疠、痰饮、瘀血,或从外来,或由内生,具有强烈危害性的致病因素.因此,它是不同于一般外感、内伤、病理产物之邪的另一类致病因素,但又与一般邪气关系密切,即一般邪气可以在致病过程中导致毒的产生.依其来源,毒有内外之分,外毒指从外而受之毒,如药石之毒、蛇毒等;内毒,即指一般邪气在其致病过程中产生的毒,可以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如热毒、寒毒、湿毒、风毒、痰毒、瘀毒等.正如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所言: "毒,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若承制失常,则亢盛为害,是为毒邪,损坏形体,生化衰竭.如."气有余,便是火"、"五志化火",是对机体"气机"运行失常导致"火毒"内生的表述.本文所论即为内毒.毒的主要致病特点有五:其一,骤发性: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或直中脏腑,病情进行性加重.其二,酷烈性:具有强烈的危害性,致病力强,危害严重,变证多见,毒邪常伏气血,耗伤阴液,败坏脏腑,其病情多呈急、危、疑难之象.其三,火热性:从毒邪致病的表现看,其证多属火属热,邪变为毒,多从火化,表现为热毒之象.其四,内向性:指毒性暴烈,常毒害内在脏腑,导致疾病迅速恶化.其五,顽固性:病情缠绵难愈,毒邪不断损伤正气,日久正气虚弱,一则毒邪难除,二则抗邪无力,机体易感受邪气,如此反复,缠绵难愈,最终形成各种难治性疾病.
  2 毒邪伤肾是急进性肾炎发生、发展的关键
  急进性肾炎发生时,因体质、气候环境、工作生活、饮食失调、保健品滥用等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火热之邪内生,煎熬熏蒸,炼血而为瘀;与血相搏,蕴结经络而为瘀;伤津耗液,阴伤血滞而为瘀;损伤肾络,迫血妄行而为瘀.同时,火热之邪也可炼液为痰,从而形成痰、瘀、热同病,三者胶结,阻碍气机,致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气行则血行,气运则津布,气机郁滞则津血停聚,产生痰浊、瘀血,如此形成火热一气郁一痰瘀的恶性循环.
  火热、痰浊、瘀血伏于体内,不能及时清除,蕴积不解,即成为毒;三者之间相互为患,共同构成了毒邪伤肾的病理基础.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主气化,毒邪不解,伤及于肾,或为火热伤阴,或为痰浊壅盛,或为瘀血阻络,终致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功能失常,开关不利,小便代谢障碍而引起尿少,甚至无尿;肾络受损,血溢脉外,则血尿明显;毒邪得不到及时排解,肾络受损日益加重,故见病情发展,肾功能急剧恶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观察舌脉,多见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符合火热、痰浊、瘀血所致毒邪内盛的表现.故笔者认为,毒邪伤肾是急进性.肾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病早期以实证为主,多因热毒壅结,气滞血瘀,痰浊壅盛,以后迅速累及五脏、气血、阴阳,形成虚实夹杂证候.后期毒邪伤及阴液,气血亏耗,正气衰败,阴阳俱损.病位在.肾,与肺、脾、肝、膀胱、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
  3 毒邪致病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急进性肾炎在病理上表现为新月体肾炎,早期多数新月体为细胞性,中后期则为纤维性或混合性,毛细血管袢多数受压,基质增多,部分小管萎缩,病理改变严重,发展迅速,大多在半年内发展至尿毒症,预后极差.
  急进性肾炎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治疗棘手,有抗体、补体、炎症细胞、细胞因子等众多因素的参与,这些均与毒邪的骤发性、酷烈性、火热性、内向性、顽固性特点相类似.而其病理变化如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微血栓形成、细胞增生、细胞性新月体或纤维陛新月体形成以及后期的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等,与中医热盛、血瘀、痰凝所致之病变相类似.热盛、血瘀、痰凝日久,使得毒邪内生,毒邪既成之后,加重热盛、血瘀、痰凝之证,正如抗体、补体、炎症细胞、细胞因子等促使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而后者形成之后,又产生更多的抗体、补体、炎症细胞、细胞因子等,而使病情不断加重、缠绵难愈、治疗棘手.如此对应,使毒邪致病的理论有了丰富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使得解毒之法的应用有了微观的依据.
  4 诸法解毒以治本
  4.1 清热泻火以减轻毒势     火热、痰浊、瘀血伏于体内,蕴积不解,即化为毒,痰浊、瘀血与火热之邪相合,则痰浊、瘀血的祛除更为困难.火热之邪在毒
  邪的形成中至关重要,故清热泻火可减轻毒邪之势.常用药物白花蛇舌草、蚤休、半枝莲、野菊花、夏枯草、忍冬藤、紫花地丁等.
  4.2 通腑泄浊以排出毒邪    毒邪的清除,有赖两法:一者清,一者泄.清法可使毒邪化于体内,泄法可使毒邪排出体外.毒邪伤人津液,败坏脏腑而使腑气不通,腑气不通又可促进毒邪的生成,形成恶性循环,加促急进性肾炎的发展.故在清热泻火同时,还应强调通腑泄浊,以使毒邪排出有路,可加入生大黄、芒硝之类.
  4.3 活血化瘀以清除毒物    急进性肾炎的病理表现,无论是细胞性新月体,还是纤维性新月体,抑或是二者混合存在,均可归属于中医学瘀血的范畴.因此,活血化瘀法应贯穿治疗始终,无论疾病的早期、晚期,都可应用活血化瘀之品,及时清除瘀毒之邪,常用药物以丹参、赤芍、川I芎、桃仁等为主,还可选用虫类药物以"入络搜剔",如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地龙、土鳖虫、蝉蜕等.毒邪致病理论在急进性肾炎发病和治疗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解毒之品对炎症介质的清除极为有利,如实证之象渐退,呈现正气未复之象,适时加入滋补肾阴、益气活血、健脾醒胃之品,促使肾气恢复、脾运转健,病情可渐现转机.部分病人虽有明显虚象,但在毒邪征象显著时,仍当以解毒为先;即便毒邪已退,要进补益时,仍应避免温补及滋腻之品,一者防毒邪复燃,二者忌滋腻伤胃.同时在具体治疗方案中,围绕解毒原则,清热泻火、通腑泄浊、活血化瘀并举,综合调理,常获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