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专家简介:1946年 1月 22日生于上海。 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 1979— 1982年在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获医学硕士学位(内科肾脏病专业); 1985— 1987年在北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医学博士学位(内科肾脏病专业); 1979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工作。 1988年 9月— 1989年 10月曾赴澳大利亚 Roya l Ade la ide Ho sp ita l进修肾脏病专业; 1995年 10月— 1996年 5月曾在美国宾州大学临床医学中心进修肾脏病专业。现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章院长近 20年来,一直从事肾脏病领域肾小球疾病发病机理、病理和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工作。曾在国内肾脏病学界首先建立了包括不同发病机理和多种病理类型的实验性肾炎模型,应用人工方法可复制几乎所有不同病理类型的实验模型系列,为我国肾炎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应用该模型系列进行祖国医药治疗肾炎的研究,并被国内同行广泛使用和推广,取得了大量的重要成果。为此,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二等奖。他还在国内首次报道依靠电镜检查诊断的肾小球疾病,如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薄基底膜肾病,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短期内快速恶化的纤维样肾小球病、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和塌陷性肾小球病等一系列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和临床特征,使我国肾小球病理诊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其中不少发现未见国内外报道。
85年至今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作为主编(1部)、副主编(3部)和编者参与15部专著的编写工作。1991年获国家敎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86年以来共获国家级、部委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六项,本人排名分别为第1名(1项)、第2名(3项)、第3名(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自1990年以来共承担部委级科研项目六项。现担任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临床肾脏病杂志、中国新药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的常务编委、编委及特约审稿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现就诊医院:北大医院肾病内科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论文或发表的文章:
1. 慢性肾脏病高尿酸血症治疗的争论和进展
2. 一例女性Fabry病并发薄基底膜肾病及其家系调查
3. 薄基底膜肾病的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4. COOPERATE研究论文被撤回所带来的警示和思考
5. Castleman病肾损害的临床病理分析
6. 对ONTARGET试验肾脏结果的分析
7.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8. 肾小球上皮细胞增生病变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中的临床意义及其组织来源探讨
9. 薄基底膜肾病基因点突变后蛋白空间二级结构的改变及与表型的关系
10. 肾单位肾痨-髓质囊肿病的临床病理
11. 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
12. 继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和诊断
1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治疗进展和展望(二)
14.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治疗进展和展望(一)
15.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